老年人肌少症不可輕視
香港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目前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已接近20%。隨着年紀增長,各項器官生理功能逐漸下降,肌肉質量亦有減少。成年人體肌肉約佔體重的40%。臨床研究表明,40歲之後,平均每10年肌肉質量減少8%,70歲後,每10年減少15%。肌肉質量與肌力流失導致出現肌肉量與肌肉功能低下的表現,即可診斷為肌肉減少症。在香港的老年人中,大約11.2%男士及7.6%女士患有肌少症。
四大症狀
導致肌少症的原因除了原發性的老化引起蛋白質合成分解失衡及細胞新陳代謝緩慢,其他次發性原因如營養不良、內分泌失常、發炎等因素皆可能加速肌肉流失。肌少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表現為肌力衰退,使老年人的活動能力下降,造成老年人行走、坐立、登高和舉重物等日常動作完成困難,甚至導致平衡障礙,難以站立,極易摔倒。久而久之,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影響生活質量,亦加重醫療負擔。同時,因肌肉與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的代謝等有關,故而肌少症的出現使得糖尿病及其他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跟着提高。
另外,若肌少症與肥胖同時並存,其對健康之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然而,由於肌少症發展相對緩慢,在臨床上不如其他老年疾病受到重視。若身邊老人出現有以下症狀,應考慮肌少症可能:1. 走路遲緩;2. 握力下降;3. 行動吃力;4. 跌倒次數增多;5. 體重減輕明顯。
儘管年齡老化造成的肌肉量流失是無法避免的,但適當的治療與干預能夠延緩甚至改變肌少症的進程。
目前針對肌少症,最有效的方法是營養補充搭配適當的運動訓練。營養補充主要為足量優質蛋白質,例如大豆蛋白、牛肉、魚肉等。若無慢性腎臟疾病,按體重每天每公斤建議攝取1.2至1.5克蛋白質,平均分布各餐食用。運動的形式以有氧運動、漸進式阻力運動的訓練為主。老年人需注意運動安全,避免跌倒骨折等意外發生。可考慮健走、游泳、太極拳、八段錦等鍛煉。藥物治療方面,目前西藥對肌少症無理想療效。肌少症在中醫屬「痿證」,《黃帝內經》的《素問.痿論》:「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8/20/2021
張宗康博士
https://www.scm.cuhk.edu.hk/zh-tw/articles-redirect/236-hkej/2187-2021-08-20-tc